新华社石家庄3月12日电(记者赵鸿宇、郭雅茹)从几十户村民经常吃树叶、出去要饭吃到家家户户在林间住上小洋房,河北邢台南沟门村村民50年来实现了生活“三连跳”。巨变,只因村子与树结缘。
“南沟门村600余口人,350亩耕地、4700亩山场,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由于人们烧火等需求,山场一度只剩不到3600棵树,只要降水量稍大一点,村子就会小规模的发洪水,人们生活苦不堪言。”南沟门村村支书王德英回忆。
王德英1987年当选村支书,开始带领群众治山造林,向“树”要钱。大家相信,人均百棵树,不富也得富,于是开始与大山“斗”上3年。全村人不分男女,早5时上山,晚10时回家。不少村民称,当时有人高烧39.3摄氏度,喝一碗姜汤后仍坚持干活。
几年过后,村里山的颜色由土黄变为了翠绿,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降雨后自家田地被淹,一直吃不饱饭的村集体,在1992年实现了粮食有结余,村子300多亩耕地逐渐实现了高产稳产。
“但到了2000年,村子走了10多年的‘弯’路。”王德英说,“当时我们看到运输煤炭的车都经过村周围,就办了个煤炭加工厂,来钱非常快,之后又扩大规模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种的不少树都被砍伐,山场又处于闲置状态,农民增收也不明显。”
一位村民告诉记者,当时桌子一天不擦,就有一层黑,种的板栗也因工业污染无人问津,看似繁荣的村庄其实只富了极个别人,还污染了环境。2012年开始,村里开始讨论转型。
经过3年努力,在邢台县帮助下村里关闭了煤炭加工厂,与之对应的开始“二次种树”,发展了500亩经济林,种植8万多株速生杨、6000多棵板栗。
王德英说,尽管有些人一开始接受不了,但大家外出学习后才发现我们的行动太晚了,现在我们要争取发挥后发制人优势,瞄准小众市场打品牌。到2017年,仅靠板栗一项,就实现了年人均收入16000多元,村子重新回到绿色发展的轨迹上来。
现在的南沟门村,人均已有260多棵树,得益于几条高速公路的建设,目前他们开始以观赏树木为支撑的旅游休闲度假区,“3年后,我们这里的旅游业会真正成型,我们将继续向‘树’讨生活。”王德英说。(完)
版权声明: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
来源:新华社